你能想象吗?一个饱受战争摧残、已历经20年战火的国家排名第一的炒股软件,村庄在炮弹的轰炸下变得一片废墟,校舍也未能幸免,子弹穿透了窗户和墙壁。而就在这样充满硝烟的环境中,诞生了2100万新生儿。
当美国的军队开着悍马装甲车撤出喀布尔时,阿富汗的总人口已经从2001年的2160万飙升到4000万,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全球90%和平国家的增速。这其中,最令人震惊的是,即便在塔利班重新掌权后,女性被禁止接受教育、无法工作、甚至连独自外出的自由都被剥夺,然而新生儿的哭声依然在废墟中此起彼伏——这就是阿富汗。
那么,为什么阿富汗会在战火中经历如此异常的生育增长呢?
展开剩余88%阿富汗东部的楠格哈尔省,罂粟花田在废墟中顽强地生长。这里是联合国认定的“全球最大鸦片产区”,农民们用AK-47步枪守护着他们的非法作物。数据显示,种植鸦片的收入是种植小麦的七倍,且一个五口之家的生计仅需依靠半公顷罂粟田就能维持。这种畸形的经济模式催生了一种生育观念——多生孩子成了家庭生存和经济的“必需”。男孩可以持枪巡逻,女孩则可以帮忙分拣罂粟果,而那些襁褓中的婴儿甚至成为了国际援助中奶粉的交换筹码。
更令人唏嘘的是,美国的“重建计划”也在无意中加剧了这一趋势。2005至2021年间,美国向阿富汗提供了高达18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,意外促进了城市医疗系统的短暂繁荣。喀布尔的儿童医院,新生儿的存活率从2001年的68%攀升至2020年的82%。但这种改善仅限于城市,许多农村地区仍然依赖着国际援助组织提供的“生育补贴”,一些村落甚至形成了“多生一个孩子,多得一袋面粉”的潜规则。
更为讽刺的是,战争本身成了人口增长的催化剂。当无人机向山区投下炸弹时,远离城市的偏远村庄反而生育率上升。因为在部落社会中,人丁兴旺不仅意味着家族的延续,还能增强自卫能力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长曾说:虽然战争夺走了青壮年,但他们的女性能生出更多的战士。这种原始的人口竞赛,使阿富汗创造了“越打仗越能生”的世界纪录。
在坎大哈的集市上,14岁的法蒂玛穿着深蓝色布尔卡,腹部已经微微隆起,她的丈夫是一个40岁的牧羊人,而这已是她的第二胎。根据塔利班的规定,女性在公共场合必须从头到脚完全遮盖,未经男性亲属陪伴无法外出。这种全方位的禁锢,令阿富汗女性的身体成了家族“繁殖资本”。教育的匮乏更加剧了这种恶性循环,塔利班重新掌权后,7至12年级的女孩被永久逐出校门,全国女性的文盲率高达88%。在赫拉特省的乡村,女孩们12岁开始学习接生技能,14岁结婚,15岁就成了母亲。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,阿富汗女性的平均生育率达到4.6个孩子,是全球生育率最高的国家之一。而更令人心痛的是,每10万名孕妇中就有638人死于分娩,这一数字是中国的34倍。此外,家庭暴力在这种环境中几乎成为常态,在喀布尔的“女子监狱”中,关押着数百名因“道德罪”被囚禁的女性。
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狱警透露:这些所谓的罪犯,其实多是那些因家暴寻求逃脱的女性。在没有法律保护的情况下,生育成了女性维护家庭地位的唯一手段。
当塔利班在2021年重新掌权时,20年来出生的2100万孩子已经长大。这些孩子中的大多数面临着三重困境:教育体系的瘫痪、无法找到工作以及女性被严密禁锢在家中。在喀布尔的贫民窟,16岁的阿里每天在街头游荡,他的三个妹妹被禁止上学,只能在家里缝制自杀式背心换取微薄的收入。这种绝望逐渐滋生出极端主义的温床——2023年,塔利班通过社交媒体公开招募“圣战志愿者”,承诺提供食宿、津贴以及婚姻帮助。对于像阿里这样的年轻人来说,加入塔利班几乎成了唯一的出路。
阿里的妹妹们,将继续履行阿富汗女性传统的角色,在适当的年纪嫁人并生孩子。与此同时,经济崩溃的局面加剧了这一困境,美军撤离后,阿富汗的GDP暴跌了40%,青年失业率高达50%。曾经依赖国际援助的医疗系统彻底崩溃,儿童的营养不良率攀升至45%。
更为严峻的是,当这一代人进入生育年龄时,塔利班的生育政策依然没有松动。联合国预计,到2025年,阿富汗的生育率将维持在全球平均水平的1.8倍,而国际社会的援助却在政治博弈中不断缩水。当伊朗强行驱逐140万阿富汗难民时,许多返乡的阿富汗人发现,家乡已然面目全非:学校变成了军事基地,医院成了弹药库。70%的返乡儿童无法说母语,90%的家庭只能挤在简陋的帐篷里,靠野菜充饥。人口和资源的严重失衡,正在把阿富汗推向人道灾难的深渊。
然而,阿富汗一定会陷入这个恶性循环吗?
在赫拉特的地下诊所,一群蒙面女医生正在秘密培训助产士。她们用手电筒照明,通过手机播放教学视频,在塔利班的眼皮底下,悄悄地为这片土地带来生命的希望。这些勇敢的女性明白,改变阿富汗的生育困境,必须从打破文化的枷锁做起。
国际组织也开始探索新的援助模式,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巴尔赫省开展“女性合作社”试点,旨在让阿富汗女性通过编织地毯获得收入,并且为她们提供避孕知识的培训。数据显示,参与该项目的女性生育率下降了30%,家庭收入提高了40%。这种“授人以渔”的方法,正悄然重塑阿富汗女性在经济上的话语权。
教育的火种也在悄然复燃,在潘杰希尔山谷,流动教师们骑着骆驼驮着书本,前往山洞中为女孩们授课。他们教授基础读写和卫生知识,更重要的是传递平等的理念。一位13岁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:“我想成为医生,不是为了生孩子,而是为了拯救生命。”这种觉醒,或许是打破生育困局的关键。
阿富汗女性并非想要生育,而是没有别的选择。正常的日子里,女性能够上学、能够工作,甚至能自己决定是否要孩子。而在这里,战争摧毁了学校,塔利班关闭了家门,丈夫的拳头比理智更具威慑力。当国际社会将目光聚焦于政治博弈时,也许更该聆听这些女性的声音——她们要的并非同情,而是打破枷锁的勇气,以及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。
发布于:天津市粤友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