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7年,印度终于独立,继而接管了英国殖民留下的空军遗产——超过五百架的各型战机。尽管其中许多都是二战时期的老旧型号,如吸血鬼和猎人式战机,但起码为印度空军奠定了基本框架,而飞行员的训练也较为正规。然而,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空军的起步。中国空军直到1949年才正式成立配资之家门户网站,手头的飞机不到两百架,几乎都是在战乱中缴获的各类杂牌货。而飞行员的训练更是艰难,许多人都是从起义军中招募过来的,或者是匆忙培训的速成班成员。
抗美援朝战争帮助中国空军积累了作战经验,并获得了苏联赠送的米格-17战机。但当中国空军转向中印边境时,这些飞机却显现出严重的短板。西藏地区的高原环境对战机的影响极大,海拔高达四千米以上,导致空气稀薄,飞机发动机推力下降了近三成,载弹量也几乎减半,起飞滑跑距离则要增加约两百米。相比之下,印度的机场大多位于低海拔地区,氧气丰富,印度的苏-7和米格-21战机能够轻松满载起飞,速度和作战能力上都占有优势。1950年代,中国在西藏的当雄机场只有土质跑道,喷气式战机几乎无法在这里起降。
展开剩余81%1962年的边境冲突中,中国空军几乎没有出动。虽然印度空军未直接进行空袭,但印度的运输机仍然通过空投物资,支援了地面部队。这场冲突之后,印度空军的士气大增,开始大规模购买米格-21战机,装备了K-13导弹,具备了超音速巡航的能力,而中国的歼-6战机则只能依赖机炮,甚至连导弹都没有挂载能力。
1965年,中国在贡嘎机场的空军设施稍有改善,歼-6终于在这里部署。然而,高原的温差对这些战机造成了不小的挑战,机翼常常因温差过大而发生裂纹,航电设备也频繁出现故障。而印度的米格-21则在边境侦察时游刃有余,中国的歼-6尽管勉力升高到八千米,但始终无法赶上印度飞机的速度。
印度空军在1960年代开始加速现代化,不仅购买了大量米格-21,还从法国引进了幻影2000战机,配备了先进的地形跟踪雷达,使得它们能够在西藏南部的山谷中低空飞行,难以被雷达捕捉。中国的雷达系统主要设在山顶,地形严重限制了监控范围,印度飞机往往已经飞出几十公里才被发现。
进入1980年代,印度米格-25侦察机频繁侵犯中国领空,飞行高度高达三万米,而中国的歼-8战机最多只能爬升到两万米,根本无法与之抗衡。有一次,米格-25甚至飞到了成都上空,拍摄中国军工厂的照片,而当中国的战机起飞时,米格-25已经越过了边界。
到了1986年,印度空军的新型米格-29开始装备,具备了超视距导弹能力,而中国的歼-8仍然没有火控雷达,双方的空战能力差距越来越大。除了硬件的差距外,印度飞行员的训练时间也远超中国,印度飞行员每年可训练两百小时,而中国的飞行员往往只能勉强完成一百小时的飞行,很多飞行员甚至没有实弹训练的机会。
虽然中国空军在这些年里确实进行了努力,包括冬季为发动机预热热水,夏季为飞机加盖遮阳布,飞行员也不畏艰难,进行极限爬升训练,但硬件和训练的差距始终存在。到1981年,歼-7战机只装备了188架,其中一半还存在各种问题;而印度的幻影2000和米格-29则具备了远远超出中国的作战能力。
直到1990年代,局势才发生了转变。1990年,中国引进了24架苏-27战机,航程可达3500公里,基本能够覆盖西藏全境。随后,苏-30MKK的签约,使中国空军的战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。国产歼-11B和歼-10C相继列装,具有了更强的高原适应性和更先进的雷达与导弹系统,逐渐超越了印度的幻影2000和米格-29。
1998年,歼-10战机首次试飞,并于2006年正式服役。而在2011年,歼-20隐形战机的首飞标志着中国空军在现代空战中的崛起。随着西藏地区的机场不断扩建、战机保障设施不断提升,中国空军的作战能力也迅速增强。特别是青藏铁路的通车,使得补给更加便捷,西藏的机场也逐渐现代化,极大改善了后勤保障能力。
与之相对,印度空军尽管也在努力进行现代化建设,像是购买了阵风战机,并且有一定数量的苏-30MKI战机,但相较于中国的歼-16、歼-20和空警-500等装备,印度仍然面临着明显的劣势。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中,中国空军的歼-20巡航、预警机、加油机等形成了完整的空中作战体系,而印度的苏-30MKI战机却难以与之抗衡。
如今,中国空军在西藏的制空权已经牢牢掌握,歼-20的常态巡逻和无人机的全天候监控,使得印度战机一旦进入中国空域就会被迅速发现并拦截。而背后,是长期的科研攻关、精密的工艺制造以及飞行员高强度的训练。印度空军虽然依赖进口设备,但供应链问题和技术进步的滞后使得其现代化步伐缓慢。
从40年的被动到如今的强势反击,中国空军的崛起并非偶然配资之家门户网站,而是国家实力提升的缩影。回望那段屈辱的历史,装备和训练的落后让中国空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,但如今的崛起,正是一步步奋力追赶的结果。
发布于:天津市粤友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